
一、刺血疗法简介
古往今来的名自定义:刺络疗法,泻血疗法,排淤疗法,刺血疗法。
古有记载:在古医书:《黄帝内经•灵枢》《黄帝内经•素问》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医书和众多名老中医临床都曾使用此疗法治疗瘟疫、急症,效果屡现奇迹。
针灸可治疗:呼吸、循环、消化、泌尿、内分泌、神经、外伤、男科、妇科、五官科等300多种疾病。而刺血疗法的治疗范围远远超出针灸,而且疗效比针灸更快、更持久,因为刺血疗法对不同疾病的患者病史、病症采用的是不同针具,检查好病情病史、了解病症,选好所适应工具才能保证和提高治疗效果。
医学源流论曾提出:凡血络有邪者必去之,宛陈则除之者,去血脉也,凡治其病必先去其淤血。
中医认为人体恶性循环顺序为:虚-寒-湿-凝-堵-瘤-癌。
正常成人体内都有4000~5000cc血液,每次用此疗法出血量控制最多不可超过200cc,人体在安静的状态下有60%~70%的血液在全身血管循环,刺血对所有经穴所取都是静脉的循环血。
二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
刺血疗法属于纯天然疗法之一。若操作者使用得当对人体无不良作用,但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出现晕针、晕血、出血过多以及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,操作者临床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:医者用刺血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,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、病史、体质、年龄询问患者有无血友病、高血压、伤疤体、重度糖尿病、传染性疾病、血小板低,近期有无服用溶栓药品、有无大出血、大汗气血亏虚,有无喝酒、熬夜、劳累、房事、是否在经期哺乳期、是否情绪不稳定,过饥过饱、精神不佳等,以上必须禁刺或慎刺。
三、适应症与忌口
刺血疗法的主治适应范围:发热性疾病、跌打损伤、关节疾病、颈肩腰腿痛、水肿、腹水、癫狂症、肝胆疾病、心肺疾病、皮肤疾病、胃肠疾病、呼吸疾病、男科疾病、妇科疾病。
刺血后忌口食物有:公鸡、鲤鱼、猪头肉、鹅肉、海鲜类、动物内脏、辣椒、酒类等刺激性食物,近些年临床发现以上食物易加重病情不利于乃至严重影响疾病康复,刺血后饮食需以清淡为主。
四、刺血所用工具介绍
古代最早人们运用砭石当工具对身体疼痛部位进行施治,后续发展有了九针:三棱针就是九针里的锋针,时代发展至今改为三棱针,我们临床中所用的工具不止三棱针一种,只是三棱针是我们临床中运用最多最广泛的。除三棱针外我们临床运用的工具还有:大、小号三棱针,各种型号注射针头,刃针,圆利针,毫针,采血针,皮肤针,专业手术刀片等。
五、社会上常用的几种刺血疗法总结归纳
刺血疗法分:血管刺血法,孔穴刺血法,局部刺血法。手法基本分:缓刺,速刺,挑刺,围刺,密刺等以上五种。刺法不同,所用工具均不同,适用患处也不同:
1.缓刺手法
针尖垂直或倾斜进针:缓缓的刺入浅静脉血管中,然后再缓缓出针,此疗法临床适用于头面部和四肢。
2.速刺手法
快速点刺出血,然后快速出针,此疗法临床适用于四肢未梢部位,如:井穴。
3.挑刺手法
局部挑刺出血,此疗法临床适用于胸背部腧穴和挑刺痔疮。
4.围刺手法
针尖于肿痛处或皮肤溃疡周围针刺出血,此疗法临床适用于疖肿、痈阻和慢性溃疡等疾病。
5.密刺手法
轻轻点刺或叩刺患处,此疗法临床适用于皮肤局部麻木、脱发、神经性皮炎。
六、十四经络走向及每条经络穴位数量
十四经络走向及穴位数量
手之阴阳经络走向及穴位数量
足之阴阳经络走向及穴位数量
手太阴肺经:由胸走手 阴肺经(11穴) 足太
阴脾经:由脚走胸腹 阴脾经(21穴)
手阳明大肠经:由手走头 阳大肠经(20穴) 足阳
明胃经:由头走脚 明胃经(45穴)
手厥阴心包经:由胸走手 阴心包经(9穴) 足厥
阴肝经:由脚走胸腹 阴肝经(14穴)
手少阳三焦经:由手走头 阳三焦经(23穴) 足少
阳胆经:由头走脚 阳胆经(44穴)
手少阴心经:由胸走手 阴心经(9穴) 足少阴
肾经:由脚走胸腹 阴肾经(27穴)
手太阳小肠经:由手走头 阳小肠经(19穴) 足太阳
膀胱经:由头走脚 阳膀胱经(67穴)
任脉:位于前正中线,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到承泣,由下往上行(26穴)
督脉:位于后方正中线,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到人中,由下往上行(29穴)
七、经络的合穴井穴与子午流注时间
肺经:合穴:尺泽 井穴:少商 时间(3:00—5:00)
大肠经:合穴:曲池 井穴:商阳 时间(5:00—7:00)
胃经:合穴:足三里 井穴:条口丰隆 时间(7:00—9:00)
脾经:合穴:阴陵泉 井穴:隐白 时间(9:00—11:00)
心经:合穴:少海 井穴:少冲 时间(11:00—13:00)
小肠经:合穴:小海 井穴:少泽 时间(13:00—15:00)
膀胱经:合穴:委中 井穴:八髎背俞 时间(15:00—17:00)
肾经:合穴:阴谷 井穴:涌泉 时间(17:00—19:00)
心包经:合穴:曲泽: 井穴:中冲 时间(19:00—21:00)
三焦经:合穴:天井 井穴:关冲 时间(21:00—23:00)
肝经:合穴:曲泉 井穴:大墩 时间(23:00—1:00)
胆经:合穴:阳陵泉 井穴:阳交 时间(1:00—3:00)
八、十四经络走向交接
手之阴阳都交与手,足之阴阳交于足。
手足阳经交于头,手足阴经交于胸腹。
九、常用穴位总结归纳及定位
太阳:属经外奇穴。定位: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后一寸凹陷处。
印堂上星:属督脉。定位:两穴都位于额头正中处,印堂位于两眉连线中点,上星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一寸。
百会:属督脉。定位:两耳尖连线中点,属三阳五会百脉交会之处。
听宫:属太阳小肠交会处。定位:耳屏前方下额骨上缘突的后凹陷处。
哑门风府:属督脉。定位:后发际正中直上0.5和1寸。
大椎:属督脉。定位:位于颈后第七颈椎棘突下约与肩峰平齐。
尺泽:属肺经。定位:伸肘在肘横纹之外侧。
曲池:属大肠经。定位:屈肘肘横纹之尽头处。
足三里:属胃经。定位:外膝眼犊鼻穴下三寸。
条口丰隆:属于胃经。定位:位于胫骨前外缘足三里直下5寸。
八邪:属奇穴。定位:手背手指指缝下方手微微握拳赤白肉际处。
八风:属奇穴。定位:足背侧足五趾各个趾间缝内。
风市:属于胆经。定位:直立时手臂向下垂直大腿外侧中指尖处。
阳陵泉:属胆经。定位:膝下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1寸处。
委中:属膀胱经。定位:位于腿肌窝横纹正中点。
阳陵泉:属脾经。定位:膝下腿内侧胫骨内踝下缘处。
三阴交:属三阴经交会处。定位:内踝尖上三寸。
腰腧:属督脉。定位:背部第四骶椎棘突下骶骨裂孔处。
腰阳关:属督脉。定位: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简正中。
百虫窝:属于经外奇穴。定位: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3寸。
血海:属脾经。定位: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。
天突:属任督。定位: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。
膻中:属任脉。定位:两乳连线中点。
曲泽:属心包经。定位:位于肘窝横纹中点。
阴谷:属肾经。定位:膝内侧横纹头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凹陷处。
少海:属心经。定位:位于肘前区胘骨内上踝前缘。
四缝:属奇穴。定位:手掌第2——5指关节横纹中央处。
十宣:属奇穴。定位: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0.1寸处。
|